专精特新丨泰嘉股份在锯条行业的“单项冠军”之路

2023-10-07 来源:新浪财经

        作为切割下料第一道工序的必备工具,双金属带锯条被称为“工业粮食”,凡是跟金属材料相关的制造型企业都会使用到它。自20世纪80年代起,中国企业必须依靠从以日本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进口这类工具。而如今,中国制造的双金属带锯条,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全球发达国家市场,无论是原材料、设备,还是成品,都已经实现了全面替代。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泰嘉)专注于双金属带锯条生产制造和综合服务,不仅是这个细分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,而且在2023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“单项冠军”企业。

一根锯条背后是140多项专利,占据全国30%的市场份额,董事长方鸿是如何带领泰嘉闯出这样一片天地的?

受制于人,立志实现国产替代

双金属带锯条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入,因为原材料等多种原因,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,其性能远远落后于海外进口产品,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很弱。20世纪90年代,受湖南机床厂高层的委托,方鸿去海外寻找优质原材料。在跟日本企业交流时,对方明确表示:“我们的确有更好的材料,但不会卖给你们。”在美国市场,方鸿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关键人及相关企业,因为这个行业非常细分,了解这个材料的人不多。虽然那家美国企业愿意出售这种材料,但价格昂贵,而且供应条件苛刻。方鸿便在独家代理这一特种材料的同时深入了解、研究这个行业,因此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起伏。

为了改变这种材料完全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,实现国产替代,2003年,凭借着对这个行业的深度了解,方鸿创立了泰嘉,可以算是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因为那时候国内生产带锯条原材料的企业并不多,而且大多数停留在把产品做出来、卖出去,然后把钱收回来发工资的作坊式生产运营方式,没有人去做研发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方鸿凭借模仿式创新,很快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国产替代,并迅速奠定了这种复合材料在国内规模化生产的地位。 中国锯切网,中国锯床十大品牌,锯切设备,锯切十大品牌,锯切知名品牌

从作坊式生产走向专业化发展

随着技术的进步,投资门槛开始下降,泰嘉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。2006年,生产这种材料的关键设备价格从1000万元下降到300万元一台,一家体量不小的下游锯条企业开始生产这种复合材料,这对泰嘉这家成立不久的企业而言,无疑是致命的打击。

泰嘉如何保持优势,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?2006年“五一”假期,泰嘉聚集所有高管,共同商量对策,经过4天的碰撞,最终决定:从原材料生产商转型为下游锯条企业。但到底怎么做、如何走?当时的泰嘉既没有技术,也没有市场、设备、人员......好在,方鸿在行业里打下了非常好的人脉基础,当同行们得知泰嘉的困境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:有设备的出设备,缺产业工人,就把技术人员送到他们的生产线做培训,同行的支持给了泰嘉极大的信心。经过半年的努力,泰嘉就把带锯条研发、生产出来了。虽然当时的产品品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,但至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。

方鸿描述那段经历时显得轻描淡写,但背后有着不少曲折的故事,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做支撑,是很难成功的。

合作,还是竞争?

找到新出路又遇“拦路虎”。泰嘉成立初期主要为湖南机床厂提供原材料,转型后从材料供应商成为产业链下游制造企业,意味着昔日的合作伙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竞争对手。方鸿说:“既是合作关系,也是竞争关系。这种关系怎么处理,到底是合作还是竞争?”是继续走自己的路,还是两家合作?如果两家企业并购,就能够实现强强联合,实现行业整合,避免恶性竞争。显然后者更有利。

其实,当年的湖南机床厂也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:2003年被中联重科(6.850-0.04-0.58%)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中联重科)收购,锯条业务并不是中联重科产业链的主攻方向,如果合作,做得好是锦上添花,做得不好也无伤大雅。找准了这个点,方鸿不断与中联重科沟通,他的唯一要求是占51%的股份,并表示“如果我不能够把它做好,我就什么都没有了”。的确,对于泰嘉而言,锯条业务是泰嘉的新起点也是全部。如今,泰嘉的员工人数仍然保持在当初的400人左右,产量已经超出并购时的10余倍,中联重科也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回报。

攻克关键技术,铺就高速发展之路

一个刚成立的小厂是如何“发家致富”的呢?方鸿深知:国产品牌跟国外进口品牌,很大的差距体现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,而设备、技术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
以热处理工艺为例,回火是20世纪8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技术。当时使用的井式回火炉,周期在16~20小时之间,大约一次回火要花费一天时间,整个工艺需要三次回火,而且还只是回火这一道工序。另外,回火的过程中会面临温场不均匀的情况,容易造成同一炉次的产品质量却不一致。

△2015年,泰嘉决定成立锯切实验室,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高端锯切工具用特殊钢基材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, 不断进行材料基础研发和新产品开发。图为泰嘉铣齿车间。

是否可以用一种连续生产线,来解决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这两大问题?方鸿探寻新的发展之路。他发现瑞典有一家企业在生产连续淬回火生产线,但这套设备价值不菲,一条生产线就要上千万元。几经考察,再加上各种试验,最后却发现这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成品,跟井式回火炉相差不大。通过海外工艺的验证,方鸿决定自己研发,通过各方联合攻坚,泰嘉很快便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条连续淬火回火生产线,并且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,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,产品的稳定性也上升了一个台阶。这奠定了此后泰嘉高速发展的基础。 

脱离简单模仿,引领技术创新

随着泰嘉的不断发展壮大,在带锯条领域,代表中国与海外同行在高端领域的竞争,方鸿责无旁贷。没有核心技术,就难以提升市场竞争力,更不能超越海外的竞争对手。中国锯切网,锯切网;锯切十大品牌网,锯切品牌介绍,锯切品牌网,锯切行业权威媒体,锯切核心

2015年,泰嘉决定成立锯切实验室,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高端锯切工具用特殊钢基材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,不断进行材料基础研发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。为了在高端产品市场有所突破,泰嘉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组,把生产线上最好的设备、最高等级的材料、最专业的团队集中起来做高端产品的研发,从而改变在高端进口产品竞争中所处的被动局面。产品研发出来后,方鸿又从市场端抽调多名精兵强将,专门成立了市场推广小组。因此,很快奠定了泰嘉在高端锯条的市场地位。“在过去中国的带锯条发展比较落后时,我们也自认为落后,没有人敢想和国外同行同台竞争,特别是高端材料领域。”方鸿说。 

 

引入精益管理,走出管理误区

2012年之前,泰嘉的产品几乎都是供不应求,每年都在投设备、建厂房、扩产能。但企业的高速成长,掩盖了很多短板。随着经济进入低增长、高质量的转折点,企业就会陷入低谷。2012年,泰嘉第一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,但不幸的是被否定了。这给方鸿敲响了警钟:推动泰嘉持续成长、规模化成长的东西,到底是什么?也倒逼泰嘉整个团队,特别是管理层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“过去泰嘉靠投资驱动的野蛮成长,能不能支撑我们走向未来?”

方鸿意识到企业必须要硬实力、软实力两手抓。只有完善的组织、体系才能支撑泰嘉指标的完成,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。硬实力靠钱可以买得到,而软实力要结合自身的实践不断融会贯通,直到内化为企业的文化。2015年,泰嘉引入了“精益管理”,导入精益后,成品、在制品、原材料库存的浪费减少了好几千万元。管理体系的扎实构建,彻底颠覆了泰嘉管理层过去的思维。

方鸿感触颇多:过去企业的浪费司空见惯,很大的原因在于企业对浪费的认知不足。当时认为:每一台设备最好是满负荷生产,才能为市场储备足够的货。所以,公司有了更大的仓库,更多的原材料库存等,使泰嘉承担了更多的成本。

开启“锯切+电源”双主业道路

2017年,泰嘉成功登陆资本市场。方鸿有了更多的期待:一根锯条,是否足以支撑泰嘉走向更远的未来?

方鸿又开始了新的探索:同样是做金属加工,锯和切密不可分。锯条是粗加工、刀片是精加工,泰嘉能不能进入硬质合金刀片领域?经过三年调研,这个想法被否定了。

方鸿逐渐明确了开辟第二曲线的底层逻辑:首先,要聚焦在先进制造业,这是泰嘉的基因。虽然行业不同,但制造业底层逻辑都是一脉相承的。其次,行业要发展前景广阔,市场空间足够大。比如在一个自行车的赛道里面,哪怕骑的车是全球最贵的,也跑不过汽车赛道里的汽车。最后,一定要有专业团队,拥有多年的技术积淀。

思路被打开,泰嘉由此发现了半导体、消费电子的机遇,2021年准备在东莞培育消费电子市场,巧合的是,有着50多年历史的雅达电子准备出售,方鸿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个机会,在短短的三个月就确定了收购,吹响了向第二主业迈进的号角。从2021年6月至今,雅达电子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。在稳定消费电子业务的同时,泰嘉又发展了新能源电源和储能电源业务,产品主要为优化器、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等。正因为有了第二曲线的开拓,2022年泰嘉的营收增长超八成。“消费电子业务”只是作为电源行业的一个切入点。

历了各种挑战,方鸿坚信:“你帮助了客户,客户一定会成就你。你不必着急,有可能你的价值会被识别,有可能你的价值会被覆盖。但没关系,这并不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。”如今,泰嘉已经成功构建了“锯切+电源”的双主业格局,进入双主业比翼齐飞的高速发展阶段。

 

分享到:
微信

朋友圈

微博